
長沙火車站站址在湖南省長沙市五一東路,建于1975年,1977年6月落成,落成時為全國第二大火車站。

長沙老火車站始建于1912年,設(shè)在市區(qū)中心今五一大道以南、瀏城橋以北的肇家坪對面,占地約萬余平方米,站前廣場不足千平方米,地面凸凹不平。站內(nèi)有四股車道、兩個站臺、—個候車室,設(shè)備十分簡陋。

直至1949年長沙解放,長沙火車站劃歸衡陽鐵路管理局武昌分局管理,才興建了一些平房,作為辦公、售票、行李包裹裝卸用房。新修的候車室也只600多平方米,200多條長方型木靠椅。每日上下行客車20多列,上下車旅客不過三四千人,高峰期也不足萬人。

到了1975年,鄧小平同志大力強調(diào)發(fā)展國民經(jīng)濟(jì),充分發(fā)揮鐵路“大動脈”的巨大作用,擱置多年的長沙火車站新建計劃才被提到重要日程上來。

長沙新車站于1975年7月在城東五一路終端破土動工。1977年7月1日中國共產(chǎn)黨誕生56周年之日,長沙新站在隆重的慶賀聲中正式建成通車。

記錄人:黎波(中國人生活方式-長沙十大設(shè)計師)

這里有青蔥的岳麓山,火紅的口味蝦,深灰的西漢夫人,藍(lán)黃間的酒吧,橙黃的芒果臺,與每周末如約上演的橘洲焰火一樣五彩斑斕,長沙,一座制造快樂的山水州城。 長沙有文字可考的歷史3000多年,因屈原和賈誼的影響而被稱為“屈賈之鄉(xiāng)”。長沙又稱“楚漢名城”,馬王堆漢墓和走馬樓簡牘等重要文物的出土反映其深厚的楚文化以及湖湘文化底蘊,位于岳麓山下的岳麓書院為湖南文化教育的象征。歷史上涌現(xiàn)眾多名人,留下眾多的歷史文化遺跡,成為首批國家歷史文化名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