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長近9米的空中飛橋,形成聯(lián)通兩棟建筑的通道,這里同時也是一個家人在此相遇的場所。為了不破壞空間的整體性,廊橋被設置為完全懸空,采用了八塊完整的白色金屬扣板將其通體包裹,形成在視覺上消失的效果
現(xiàn)在回想,一座私宅誕生的背后,實在有著諸種因緣的際會。兩位主人非常喜歡這個構(gòu)想。
之后的五個月里,袁欣陪同他們走訪了我們在北京、上海、杭州等地的代表項目,數(shù)次見面,交流彼此關于家的想法。在對主人的性情、志趣及生活方式有了一定程度的相知之后,我們方能負責任地說:這個項目或許到了簽約啟動的時候。
2014年初夏,兩位主人來到臺北,時隔近半年后,這才是我們的第一次見面。
從那次會面開始,我就知道這個案子在我迄今三十多年的設計經(jīng)歷里,會留下特殊的印記。
它的特殊并不在于面積達3300平方米的罕見尺度,而在于主人對生活的那種極致追求,這種追求背后涌動的情感,讓人動容。
我至今記得,女主人拿出了一份 30 頁的 PPT 及 EXCEL 表格,向我們講述她對家宅中每個空間的想法,細致到列出每個空間的最低需求面積。
那份PPT的標題我仍記憶猶新 ——「 我們的家:致生活與生命的本質(zhì)」。